移动支付避坑指南:小心钱袋子 这些不良习惯你有吗
支付安全
过去的一年里移动支付领域有哪些新趋势、新变化、新风险?作为一名普通金融消费者该如何在使用移动支付时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日前,中国银联发布的《2019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
据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分析,2019年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以下4个新特点:移动支付使用持续活跃,平均使用频次与消费金额双增长;移动支付已成为普惠金融重要载体,伴随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下沉,获得县乡居民、小微业主青睐;金融科技助力提升便捷与安全,生物识别等新型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密码验证方式共同守护安全;公众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发生损失人群占比下降。
日均使用逾3次,月均支出超2900元
调查显示,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次继续上升,日均使用逾3次,超过20%的消费者每日使用移动支付频次超过5次。消费金额上,平均每月移动支付支出连年上升,较去年上涨11%,达2900余元。月均消费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达20%。移动支付支出在总体支出中占64%,高于2018年。
从人群看,移动支付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其中,自主创业者、私营业主、个体户、网店店主等小微业主使用频率显著高于他人,近三成日均使用超过5次。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农民、工人等群体,在公共缴费、商超便利、菜场生鲜等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消费占比过半。
从场景看,交通出行成为2019年移动支付最活跃的场景,全国32城地铁、逾1600城公交受理银联移动支付,全国200多城的逾1万家停车场开通银联无感支付,移动支付与我们“行”影不离。
调查还显示,2018、2019年,移动支付便捷性都是消费者考虑使用移动支付的最主要原因。但与2018年有所不同的是,2019年,“优惠”对于产品选择的驱动力有所提升,超过了“习惯”的作用。
金融科技成就支付安全新体验
调查显示,支付产品中身份验证、风险提示、账户安全管控功能、转账信息核验、赔付保证等安全措施持续优化,获得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可。
受访消费者普遍认为,生物识别验证、转账账户信息核验等措施使支付安全更有保障。60、70后等群体希望在支付及交易过程中多一些安全提示。
其中,生物识别与密码验证在使用率上旗鼓相当,64%的受访者表示生物识别是自己常用的验证方式,已经接近密码验证的65%。相比2018年,这一比例有11%的大幅上升。
在安全性感知上,所有受访者中有四成认为生物识别是安全性最高的验证方式,这比密码验证高出了14个百分点。
传统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率下降
随着金融知识普及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的深入推进,调查显示,与2018年相比受访者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升。2019年网络诈骗情况出现好转迹象,数据显示51%的消费者曾经遇到过网络诈骗,相比2018年下降了16%,发生损失的人群占比为23%,较2018年下降26个百分点。
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中,公众遭遇钓鱼链接、伪卡线上盗刷等欺诈的人群比例较2018年的调查数据都有所下降。然而,犯罪分子的新犯罪手段和方法也随着网购与社交软件的兴起因势而变。目前,约有两成左右的受访用户表示遭遇过“冒充亲朋好友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要求转账”、“冒充网络客服退款、刷单/兼 职陷阱、假冒信用卡提额”等网络诈骗。
不良习惯致损概率高
调查显示,受访消费者存在不良使用习惯的比例与2018年持平。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使用不良习惯仍然为:更换新手机时,不解绑银行卡或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24%);直接删除带支付功能APP,不解除银行卡绑定(23%);带有优惠信息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描(20%)。
同时,在非法的贷款、外汇、期货等平台泄露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也是导致消费者发生损失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存在不良行为的受访人群的损失比较习惯良好的受访人群损失比高出了2.7倍之多。
在所有不良行为习惯中,有参与网络赌博行为的消费者受诈骗的比例最高。同时,遭受大额损失的比例也最高,为所有不良习惯中受损人群比例、受损金额之首。此外,在未婚男性、大专及以下、工人、学生、私营业主/个体户等群体中有参与网络赌博行为的人群占比也相对较高。
报告提示,目前常见的网络赌博模式有三种,其一为赌博网站,运营人员通过正规网站植入黑链,引诱消费者注册、充值,最终通过后台操作,骗取投注资金;其二为运作团伙在微信群、QQ群利用“发红包”功能,通过群聊进行“赌大小”等赌博活动;其三为一些披着棋牌游戏外衣的赌博APP,在赌资提现时,编造差价和汇率牟利。
报告建议,除自身需防范外,清除网络赌博需要广大用户共同参与,识别网络赌博、举报网络赌博。在发生网络赌博后,首先要远离网络赌博活动,然后通过中央网信办官方网站举报入口、网络举报客户端、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举报,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移动支付安全意识普遍提升
调查显示,2019年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普遍提升,损失化解渠道更为多元。其中,主动向银行挂失、拨打110已是主要挽损方式,同时保险赔偿也成为弥补欺诈损失的重要方式。
从人群特征来看,专业人士(律师、医生、设计师、建筑师等)、金融行业人士安全意识较强,不良行为及受诈骗比例较低。服务业人员、工人不良行为多,且有较高的网络博彩行为,受损比例高。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农民、自由职业者使用移动支付“小心为上”,但网络诈骗防不胜防。
值得关注的是,遭受损失后,女性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比例达到近1/4,较男性高出5个百分点。家庭主妇、退休人员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比例也高于平均水平。
本次调查由中国银联与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8家支付机构联合开展,筛选有效问卷约6.2万份,约七成被访者集中在25岁至45岁。样本覆盖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高度还原移动支付人群现状,力求准确、真实反映中国移动支付人群的支付行为及安全意识,为持卡人与相关产业各方带来支付安全领域的趋势指引。
安全风险防范建议
为防范风险,报告提示,在信用卡使用方面,对于不明来源的提额信息,应忽视相关信用卡提额短信或邮件。若存在提额需求,应直接联系官方渠道(如银行网点、热线、手机银行APP、官网等)。另外,不要将手机验证码转发或告知未验证身份的所谓客服。
在防范社交诈骗方面,首先要保护个人信息防止泄露,不在公共场所电脑及网络上通过社交平台留下自己以及亲友的真实信息,小心使用名片标注并设置锁屏密码,以防手机丢失后联系人信息被盗用;第二,通过短信、社交软件要求进行涉及资金的操作,务必保持警惕,通过电话、视频等能产生实际交流的方式确认对方身份;第三,设置好友备注,有助辨别“克隆”亲友;第四,若自身账号被盗或被“克隆”,应及时通知其他好友切勿上当。
在防范不法分子披着“优惠”的外衣实施诈骗方面,对于网页旁的弹窗切勿随意点击,可先从品牌官方渠道核实是否有优惠;切忌盲目扫描陌生二维码或公共场所随意张贴的二维码,若扫码后跳转的界面非官方网站或者需要获取个人信息则应停止操作;不论是否为优惠二维码,扫码前都应检查是否被覆盖遮挡或者涂改过,扫码后查看是否为官方网站,是否需要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